現代人將行動電源列為生活必備的 3C 配件,但隨著新聞屢屢傳出行動電源爆炸、冒煙甚至引發火災的案例,安全問題逐漸受到關注。
根據國際召回資料與台灣 BSMI 公告,許多知名品牌都因電芯瑕疵或過熱風險而被迫回收。
對於經常外出、依賴行動電源的使用者來說,必須了解 5 大爆炸原因、掌握 3 大搭機規定,並挑選合格且安全的配件,重視便利性,也要關心自身與環境的安全。

(圖片來源:Photo by Konstantinos Papadopoulos on Unsplash)
行動電源爆炸的 5 大原因
1. 鋰電池熱失控與過度充電的危險
行動電源內部大多使用鋰電池,若在高溫環境下長時間充放電,就可能引發「熱失控」現象。
當電池持續升溫、化學反應加劇時,便可能出現鼓脹、冒煙,甚至演變成行動電源爆炸。
2. 劣質電芯與缺乏安全認證
許多低價或山寨行動電源為了壓低成本,常使用沒有通過 UN38.3 測試或 BSMI 認證的電芯。
這些電芯在製程上缺乏品質把關,長期使用下容易因短路或過充而造成行動電源爆炸。
消費者在選購時,若只看價格或外觀,而忽略安全標章,往往成為潛在受害者。
3. 長期使用造成電池老化
鋰電池隨著循環充放電次數增加,容量會逐漸衰退,內部阻抗升高,當老化的電池在高功率輸出下運作時,更容易過熱或發生短路。若持續忽視電池鼓脹、異味等警訊,就可能演變成爆炸風險。
4. 邊充電邊使用與高負載情境
很多人習慣邊充電邊打遊戲或看影片,但這會同時加重行動電源與手機的負擔。
高電流輸出加上機身散熱不良,容易造成內部溫度急速上升。
長時間下來,不僅縮短電池壽命,還可能觸發熱失控導致行動電源爆炸。
5. 外力衝擊或環境因素
行動電源若經歷強烈碰撞、摔落,內部結構可能受損,造成電芯短路或破裂。
此外,將行動電源放在高溫的車廂、潮濕環境,或與金屬物品(鑰匙、硬幣)接觸,都可能導致電池異常甚至起火。
💡 預防及處置方法一覽
| 原因 | 常見情形 | 立即處置 | 長期預防 | 檢查建議 |
| 1. 電池熱失控 | 充電時,電源異常燙手、冒煙聞到塑膠或電解液異味 | 立刻停止充電、遠離可燃物;若冒煙或起火,用乾粉滅火器或覆蓋阻隔,不要用水 | 避免長時間滿電閒置與過充;勿在高溫環境充電 | 安裝可監看「電池溫度」App |
| 2. 劣質電池 | 無品牌、標示不清標榜超大容量但體積異常價格遠低於市價 | 立即停止使用、保留購買憑證並申請退貨 | 僅購買具 BSMI / CNS / UN38.3 證書之產品;認明序號與批次可追溯 | 開箱先比對標章與型號;保存外盒條碼 |
| 3. 電池老化 | 續航力明顯下降外殼微鼓充電異常變慢或忽快忽慢 | 停止使用,避免擠壓 | 2–3 年或循環 300–500 次評估汰換 | 以電池健康度 App / 韌體查看充放電次數;標註購買日期 |
| 4. 邊充邊用 | 玩遊戲、看影片時,用行動電源充電手機過熱線材與磁吸面反覆斷充 | 先拔除行動電源、改用穩定牆插;待降溫後再使用 | 高負載時改為穩定座充;使用合規 20W/25W 以上 PD 轉接器;避免厚重、不透氣手機殼 | 選用輕薄手機殼、高品質或認證線材(USB-IF / MFi) |
| 5. 外力衝擊 | 曾摔落、受到擠壓放車內曝曬與鑰匙、硬幣等金屬放在一起,造成短路 | 若外殼破裂或入水,立即報廢,不要再充電或使用 | 攜帶採獨立收納;避免車內曝曬與潮濕;使用防護良好的包袋 | 專層收納行動電源;定期外觀巡檢(鼓脹 / 滲液 / 氣味) |

(盡量避免邊充電邊使用手機! / 圖片來源:Photo by Reka Sarudi on Unsplash)
台灣近期召回名單與檢查重點
| 品牌 | 型號 / 品名 | 發布 召回日期 | 召回 數量 | 風險原因 | 處理方式 |
| Xiaomi台灣小米 | 自帶線行動電源 20000 33W(PB2030MI) | 2025/10/01 | 5,090 | 原材料問題,電池可能過熱,具潛在火災危險;台灣已知 1 起事故 | 官方公告啟動召回,按官方零售價退款 |
| Anker展碁國際 | Power Bank (10K, 22.5W) A1257 | 2025/06/27 | 5,439 | 電池組製程缺陷(負極耳焊接不良+原料雜質),長期使用後過熱→熱失控風險 | 提供免費更換;於官方網站公告並受理 |
| ADAM亞果元素 | GRAVITY CS5 / CS10 支架式磁吸行動電源 | 2025/03/07 | 8,500 + ;22,000 | 部分批次電芯循環後過熱變形,曾有起火回報 | 主動召回,免費換貨 |
| Energizer天瑞企業 | UE10013CQ | 2021/06/23 | 2,004 | 電芯不良有熱失控現象;已發生燒毀案例 | 召回並更換新型號 QE10007PQ |
| Mypower天宇工業 | MP-10050 | 2020/12/17 | 50,000 | 疑似電池芯瑕疵,自燃 / 燙傷 / 火災風險 | 下架回收,提供替換機種 |
資料來源:台灣經濟部標準檢驗局(BSMI)
如何確認行動電源是否在 BSMI 召回清單
台灣經濟部標準檢驗局(BSMI)會不定期公告召回名單,包含品牌、型號、數量與原因。
消費者可上 BSMI 商品安全資訊網輸入型號查詢,若發現自己持有的產品在召回清單內,應立即停止使用並依官方流程辦理退換,以避免行動電源爆炸風險。

(BSMI 不定期公告召回資訊或消費者可自行查詢 / 圖片來源:BSMI 商品安全資訊網)
UN38.3、CNS 與 BSMI 認證標章的重要性
安全認證是行動電源可靠性的基本保證。
UN38.3 代表電池通過國際運輸測試,CNS 與 BSMI 則是台灣在地安全檢驗的重要依據。
若產品缺乏這些標章,代表其在製程、測試上可能不符規範,使用時就更容易發生過熱或爆炸危險。
如何挑選安全配件,降低行動電源爆炸風險
選購行動電源時,不應只追求大容量或低價格,而是要檢查產品是否具有安全認證與官方授權銷售通路。
除行動電源之外,針對充電相關配件,也應慎選,針對其他 3 項主要配件,選擇建議如下:

(選購輕薄手機殼以提升充電安全 / 圖片來源:PITAKA TW iPhone 17 芳綸纖維手機殼)
配件 1 |輕薄手機殼
手機殼不僅影響外觀,也會影響散熱與充電安全。厚重或含金屬片的手機殼容易阻礙散熱,導致裝置與行動電源同時過熱。
- 為什麼重要? 充電時過熱是導致行動電源爆炸的關鍵風險之一。
- 如何選購? 優先選擇輕薄、耐磨且不含金屬的材質,避免干擾無線充電。
- 推薦產品! PITAKA 芳綸纖維手機殼,僅約1mm 輕薄,兼顧耐用與散熱,除了強調設計工藝外,也考量到充電安全。
延伸閱讀:iPhone 手機殼推薦|2025 必買超薄時尚款大公開
配件 2 |磁吸充電座
磁吸充電座能確保手機穩定對位,避免因接觸不良反覆斷充而產生高溫與耗損,對於長時間使用者特別關鍵。
- 為什麼重要? 減少線材反覆插拔與接觸不良,降低發熱與電池壓力。
- 如何選購? 確認支援 MagSafe / Qi2 規格,具備過溫保護與異物偵測功能。
- 推薦產品! Belkin BoostCharge Pro MagSafe 2‑in‑1 15W 充電座,其品牌知名、安全認證齊全,支援 MagSafe / Qi2 的磁吸無線充電。
延伸閱讀:新手必看:磁吸充電怎麼用才安全?4 步驟、12 個迷思全解析
配件 3 |充電器 & 充電線
充電器與線材是電流傳輸的基礎,劣質產品容易導致電壓不穩,進而影響電池壽命甚至增加爆炸風險。
- 為什麼重要? 不穩定的輸入電流會導致過熱、電池壽命下降,甚至觸發行動電源爆炸。
- 如何選購? 充電器應支援 USB-PD 3.0 或以上,線材選擇具備 USB-IF 或 MFi 認證,並定期更換。
- 推薦產品! 可搭配 PITAKA 的 PD 充電器與認證線材,確保供電穩定與安全。

(PITAKA 30W Type-C to Type-C 充電頭&線 / 圖片來源:PITAKA TW)
延伸閱讀:手機過熱怎麼辦?掌握過熱原因與 10 招實測降溫技巧

(搭機時,需留意行動電源攜帶規定 / 圖片來源:Photo by Waldemar Brandt on Unsplash)
搭飛機必知的 3 大規定
遵守以下規定不僅避免違規處置,更能降低客艙內行動電源爆炸帶來的風險。
規定 1 |只能隨身,嚴禁托運
行動電源被視為「備用鋰電池(spare batteries)」;僅可放隨身行李,不可託運。
必須個別預防短路,以原包裝、膠帶封端子、獨立拉鍊袋或保護套包裝妥當。
詳細說明可參考國際航空運輸協會指引公告,及各家航空公司規定。
規定 2 |容量分級+數量限制
多數航空並對「備用電池」有件數上限規範:
- ≤100Wh: 可隨身攜帶,通常無需向航空公司申請
- 101–160Wh: 需航空公司同意,且通常每人最多 2 顆。
- >160Wh: 乘客行李一律禁止攜帶。
📊 行動電源容量換算速查表:以電壓 3.7V 做換算
| 標示容量 (mAh) | 換算後容量 (Wh) | 是否可隨身攜帶上機 |
| 5,000 mAh | 約 18.5 Wh | ✅ 可攜帶 |
| 10,000 mAh | 約 37 Wh | ✅ 可攜帶 |
| 20,000 mAh | 約 74 Wh | ✅ 可攜帶 |
| 27,000 mAh | 約 100 Wh | ✅ 可攜帶(上限,免申請) |
| 30,000 mAh | 約 111 Wh | ⚠️ 需航空公司批准(限 2 顆) |
| 43,000 mAh | 約 160 Wh | ⚠️ 需批准(限 2 顆,上限值) |
| >43,000 mAh | >160 Wh | ❌ 禁止攜帶上機 |
規定 3 |機上使用與收納安全規範
- 多家航空禁止機上使用或為他裝置充電的行動電源,可帶上機但不可在機艙內使用。
- 機上/過安檢時,應個別收納、避免受壓或受損;若設備含鋰電池(但非行動電源)放託運,必須完全關機並防啟動。
行動電源容量單位 Wh 是什麼?
Wh = 瓦特小時(Watt-hour),代表「電池能夠儲存的總能量」,也就是「功率 × 時間」。
換句話說,1Wh 表示電池可以輸出 1 瓦特的功率持續 1 小時。
📌 跟 mAh 有什麼差別?
- 市面上常見標示是 mAh(毫安培小時),但這只能表示「電量容量」,而不同電壓下,mAh 無法直接比較,需經過公式換算。
航空公司以 Wh 作為限制單位,因不同的行動電源規格,透過以下公式換算後,可統一成"同樣的單位",以利於航空公司或管制單位做安全控管,一般大眾也有清楚的標準可作依循。
- 公式:Wh = (mAh ÷ 1000) × 電壓(V)
舉例:一顆電池標示 10,000mAh,額定電壓 3.7V,(10,000 ÷ 1000) × 3.7 = 37 Wh

(選購正確配件以建立安全充電環境 / 圖片來源:PITAKA TW iPhone 16 芳綸纖維手機殼)
行動電源爆炸防不勝防,唯有正確選擇安全配件,才能讓日常用電更安全!
行動電源的便利,往往讓我們忽略背後潛藏的風險。近期行動電源爆炸的新聞頻出,讓我們不得不留意,稍有不慎,造成的可能是巨大的財產損失和生命安全風險。
要降低爆炸與過熱的可能,第一步是挑選經過 BSMI、UN38.3 等安全認證的產品,避免購買無標示或價格過低的行動電源。
其次,養成好習慣:不要邊充電邊玩手機、避免放在車內高溫環境,定期檢查是否有鼓脹或異味。
最後,善用安全的充電配件,例如:輕薄散熱的手機殼等,PITAKA 台灣代理商建議:除了留意行動電源的品質外,充電相關配件也需謹慎選購,安全用電是每個家庭日常生活中皆必須重視的。
10 項常見手機充電 QA
Q1:行動電源爆炸常見原因是什麼?
多半與過熱 / 熱失控、劣質電芯、長期老化、邊充邊用高負載、外力衝擊與高溫潮濕環境有關。建議選購有 BSMI / UN38.3、避免無標示產品最關鍵。
Q2:發生行動電源爆炸或冒煙時怎麼辦?
立刻斷開電源、遠離可燃物,用乾粉滅火器或覆蓋隔絕,不要潑水;待冷卻後依召回 / 保固流程處理或通報廠商,不要再嘗試充電。
Q3:mAh 與 Wh 如何換算?為什麼登機看 Wh?
Wh=(mAh ÷1000)×V;不同電壓能量不同,航空用 Wh 才能統一標準。例:10,000mAh,以電壓 3.7V 換算 ≈ 37Wh,可隨身帶上機。
Q4:帶行動電源搭機有哪些硬性規定?
只能隨身、禁托運;≤100Wh 通常可帶、101–160Wh 需航空同意(多半每人最多 2 顆)、>160Wh 禁止。
Q5:如何辨識行動電源是否安全合規?
查看外盒 / 本體是否有 BSMI、CNS、UN38.3 標示與型號序號;到經濟部標準檢驗局 BSMI 商品安全資訊網比對是否在召回名單。
Q6:邊充電邊玩會傷電池嗎?
高負載會升溫、誘發降速循環並加速老化。建議改用牆充或桌上型磁吸座充電,充電速度會比行動電源快,充電過程中避免使用,待溫度回穩再操作使用。
Q7:行動電源可以放車內嗎?
不建議。車艙高溫與日曬會加速老化、增加鼓脹與起火風險;攜帶時應獨立收納,避免與金屬物品混放。
Q8:行動電源鼓脹或摔到地上還能用嗎?
不可。鼓脹、外殼破裂或曾受強烈撞擊都應立即停止使用並回收或送檢。
Q9:哪些充電配件能降低使用風險?
輕薄散熱手機殼、通過 USB-IF / MFi 的 PD 充電器與線材。例如:PITAKA 芳綸纖維殼 + 穩定磁吸座可打造更安全的日常充電環境。
Q10:怎麼挑選可靠的品牌與通路?
選官方授權與可追溯序號的正規通路;避開異常低價/標示不清款。購買後保留包裝與憑證,方便後續召回或保固處理。
參考資料:
China Airlines Dangerous Goods Information
小米宣布召回Xiaomi 自帶線行動電源 20000 33W
《 ADAM elements 亞果元素》預防性召回公告更新
天瑞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行動電源UE10013CQ商品回收/召回訊息
天宇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行動電源MP-10050商品回收/召回訊息
上班族必收!台北延吉街美食地圖:名單 Top5 從正餐到甜點下午茶全攻略
【2025】TOP 10 台中無菜單料理餐廳!網友精選來台中必訪!
